边贡(1476 ~1532)字庭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
1574-1647,字能始,号石仓,侯官人。万历进士,除户部主事,调南大理寺 正,就迁户部郎中。后历官四川、广西诸省。南明唐王朝,官至礼部尚书,事 败殉节。有《金陵集》等专集三十二种。陈田云:“忠节诗,不矜才气,音在 弦外,其兴到之作,有羚羊挂角,香象渡河之妙。
陈子龙(1608—1647)明末官员、文学家。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汉族,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殉国。他是明末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合二种风格于一体。擅长七律、七言歌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陈子龙亦工词,为婉约词名家、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著名书法家。
(1574--1646) 明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 墨憨斋主人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明末曾任寿宁知县。清兵渡江,参加抗清活动,后死于故乡。其思想受市民意识影响,重视小说、戏曲和通俗文学。所编选作品,对礼教持轻视态度,但仍宣扬封建思想,往往流于秽亵。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并编有时调集《挂枝儿》、《儿歌》,散曲集《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谈概》等,并改写小说《平妖传》、《新列国志》。戏曲创作有传奇剧本《双雄记》,并修改汤显祖、李玉、袁于令诸人作品多种,合称《墨憨斋定本传奇》。
方以智(1611—1671),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龙眠愚者等,汉族,安徽桐城人。崇祯13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发愤著述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康熙10年3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殉国。学术上方以智家学渊源,博采众长,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1545-1623). 憨山大师,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
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汉族,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明诗人。字子羽,福清(今属福建)人。洪武初,任将乐县儒学训导,后 官礼部精膳司员外郎。论诗主唐音,所作多摹拟。与高棅、王偁、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褒、周玄、黄玄合称“闽中十子”,以鸿为首。有《鸣盛集》。
公元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西吉水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一生奋发于地理学等科学的研究,“考图观史“,发现当时地图多疏密失准、远近错误,于是亲自外出调查收集资料,准备重新编一内容丰富、地理位置准确的地图,以计里画方之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创编成地图集形式,不仅继承了朱思本制图法,还加以发展,使地图更为科学实用。罗洪先堪称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图学家。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刘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1502~1568
明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伯华﹐号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山东章丘人。嘉靖八年(1529)中进士﹐在户部任事。曾运饷金至宁夏﹐目睹边防荒弛﹐外患严重﹐深有感触。归途经陕西关中﹐登门拜访当时削职家居的文学家康海和王九思﹐为他们所赏识﹐自此缔交。自嘉靖十一至二十一年(1532~1542)﹐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勋司员外﹑文选司郎中﹑太常寺少卿﹐并曾提督四夷馆。此一时期他和王慎中﹑唐顺之﹑陈束﹑赵时春﹑熊过﹑任瀚﹑吕高等人诗文唱和﹐人称"嘉靖八子"﹐他们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风﹐主张学习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曾巩﹐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要求文字平易朴实。他因抨击当时执政的夏言和严嵩﹐揭露当时政治的腐败﹐嘉靖二十一年(1542)被削职﹐回到章丘故居。在家修建亭园﹐结词社﹐征歌度曲﹐搜集戏曲及民间文学作品。他利用当时民间小曲的形式﹐写成《中麓小令》100首﹐流传很广﹐王九思曾和了100首﹐合刻为《傍妆台百曲》。嘉靖二十六年写成传奇戏曲《宝剑记》。晚年他用金﹑元院本形式写成《园林午梦》﹑《打哑禅》等 6种﹐总名《一笑散》。还用民间流行的《山坡羊》小曲形式写成《市井艳词》一书。他是当时著名的藏书家﹐尤以戏曲为多﹐有"词山曲海"之称﹐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删定元人杂剧16种。

《宝剑记》是李开先戏曲的代表作。据苏洲(号雪蓑渔者)序:"坦窝始之﹐兰谷继之﹐山泉翁正之﹐中麓子成之。"可知他的友人也参与了创作。全剧共52出﹐演《水浒》中的林冲故事﹐情节较之小说有很大更动。李开先在《词谑》中曾提及《水浒传》﹐他看过此书﹐创作传奇时以此为依据。他在《宝剑记》中对情节加以改动﹐写林冲一再上本参奏高俅和童贯结党营私﹐祸国殃民﹐被高俅和童贯设计陷害﹐误入白虎堂﹐并把高俅之子图谋林冲妻子张真娘一事移到林冲发配之后﹐是为了突出朝廷上的忠奸斗争。这和作者本人身受奸相迫害而罢职闲居有关。他胸中积郁了不平之气﹐写此剧正是指斥当时的黑暗政治。剧中以主人公林冲的形像最为突出﹐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爱国懮民的思想和行动。第37出描写林冲夜奔一场很精彩﹐写出了林冲被逼上梁山的复杂心理﹐抒发了"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悲愤情怀。剧中写张真娘的坚贞﹑高俅的凶狠﹐也很出色。其它次要人物如鲁智深﹑陆谦﹑富安﹐形像模糊﹐性格欠突出﹐远不如小说。把《水浒》中的故事改编成为长篇传奇﹐而且写得有特色﹐李开先有首创之功。

李开先的《断发记》写唐代李德武妻裴淑英孝节之行﹐词甚工整﹐当时或颇流行。院本《一笑散》原有6种﹐今存《园林午梦》及《打哑禅》 2种。另一种传奇《登坛记》已佚。《园林午梦》写一渔翁梦见崔莺莺和李娃争吵﹐红娘及秋桂两个枒环也各为其主﹐争论的中心是两个妇女是否平等。崔莺莺怀有门第偏见﹐自恃相国千金﹐鄙视曾为娼女的李娃﹐结果被对方一一驳斥。《打哑禅》写一屠夫打破长老的哑禅﹐结果小和尚发现长老是误会其意。两剧短小精悍﹐幽默有趣﹐别具一格。

李开先的散曲﹐最著名者为《中麓小令》(又名《傍妆台百曲》)﹐其中混杂着悲愤的情绪和消极的思想。他的诗文编入《闲居集》。其中有关心时事之作﹐如《夏日闻倭报》﹑《边报行》﹑《塞上曲》等诗。也有一些为当时文学家所写的传记﹐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为人行事与思想风貌﹐如《李崆峒传》﹑《何大复传》﹑《遵岩王参政传》﹑《荆川唐都御史传》﹑《对山康修撰传》﹑《渼陂王检讨传》﹑《康王王唐四子补传》等。

路工辑校的《李开先集》﹐收有李开先现存诗文散曲及戏剧作品(其中的《断发记》仅选有一出《德武离婚》)﹐还收有他的杂着《词谑》﹑《画品》及《诗禅》﹐1954年中华书局出版。传奇《宝剑记》有明代嘉靖原刊本﹐收入《古本戏曲丛刊初集》﹐1959年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断发记》有明万历世德堂刊本。
李流芳(1575~1629)明代诗人、书画家。字长蘅,一字茂宰,号檀园、香海、古怀堂、沧庵,晚号慎娱居士、六浮道人。歙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定(今属上海市)。三十二岁中举人,后绝意仕途。诗文多写景酬赠之作,风格清新自然。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合称“嘉定四先生”。擅画山水,学吴镇、黄公望,峻爽流畅,为“画中九友”之一。亦工书法。
李梦阳(1472-1530),字献吉,号空同,汉族,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字衡中,明·巴县人。
上杭诗人,著有《梅隐稿》编《杭川风雅集》
(1578--1644) 明小说家。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 程(今浙江吴兴)人。副贡生。崇祯初年,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通判。所编著短篇小说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后人称为“二拍”。又编有《南音三籁》。所著有《国门集》,及杂剧《虬髯翁》、《北红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