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松年(1107~1159)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真定(今河北正定)人,金代文学家。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随父降金,天会年间授真定府判官。完颜宗弼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蔡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松年虽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内心深处潜伏着的民族意识使他感到“身宠神已辱”,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与吴激齐名,时称“吴蔡体”,有文集《明秀集》传世。
(1199--1279) 金文学家。字菊轩,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克己之弟。金末进士,官至宜阳主簿。入元不仕,与兄避地龙门山中,能诗词。后人汇集其兄弟诗词为《二妙集》。
1134~1211
金代文学家。字世杰﹐号竹溪。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父纯睦为泰安军录事参军﹐因家奉符(今山东泰安)。怀英为宋初名将党进的11代孙。少年时与辛弃疾同门读书﹐师亳社刘 老。长大后﹐以文章知名。性乐山水﹐以诗酒自娱。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进士﹐任莒州军事判官﹐入为国史院编修官﹐应奉翰林文字﹐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据其《奉使行高邮道中》等诗﹐知其曾经出使南宋。

金章宗明昌年间﹐党怀英是一时的文坛盟主。作品不尚虚饰﹐因事遣词﹐对金代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娴熟的表达技巧﹐如写淮南景色"潮吞淮泽小﹐云抱楚天低"(《奉使行高邮道中二首》其一)﹐写行舟所见"岸引枯蒲去﹐天将远树来"(同前其二)﹐极力锻炼而能不见斧凿之痕。其文平实畅达﹐不为尖新奇险之语。其书法被称为独步金代﹐颂扬金太祖武功的《大金得胜陀颂碑》﹐即由其篆额。

着有《竹溪集》﹐今佚。其诗见《中州集》卷三﹐词见《中州乐府》。
段克己(1196~1254)金代文学家。字复之,号遁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早年与弟成己并负才名,赵秉文目之为“二妙”,大书“双飞”二字名其居里。哀宗时与其弟段成己先后中进士,但入仕无门,在山村过着闲居生活。金亡,避乱龙门山中(今山西河津黄河边),时人赞为“儒林标榜”。蒙古汗国时期,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元宪宗四年卒,年五十九。工于词曲,有《遁斋乐府》。
邓千江(生卒年不详)临兆(今属甘肃)人。金初士子(刘祁《归潜志 》)。词存《望海潮》(上兰州守)(题一作“献张六太尉”)一首,见《中州乐府》。陶宗仪《 南村辍耕录 》评此词“可与苏子瞻《百字令》、辛幼安《摸鱼儿》相颉颃”。杨慎《词品》卷五谓“金人乐府称邓千江《望海潮》为第一”。
金章宗名完颜璟(1168-1208)小字麻达葛 ,以生于金莲川麻达葛山命名。金世宗孙,完颜允恭子。大定二十五年(1185)父死,封原王。次年拜尚书右丞相,立为皇太孙。二十九年(1189)世宗卒,即帝位。在位十九年 ,年四十一。庙号章宗。《金史》卷九至卷一二有《本纪》。璟善书法 ,知音律,雅尚汉文化。词存二首,见刘祁《归潜志》卷一。
1177~1223
金代文学家。字之纯﹐号屏山居士。弘州襄阴(今河北阳原)人。章宗承安二年(1197)进士﹐仕至尚书右司都事。去世于南京(今河南开封)。

李纯甫自幼聪敏﹐初习词赋﹐后攻经义﹐少年时曾作《矮柏赋》﹐以诸葛亮﹑王猛自期。由于仕途不得志﹐便纵酒自放﹐与禅僧士子来往﹐被人称为"中州豪杰"。

李纯甫工于散文。其文师法《左传》﹑《战国策》﹑《庄子》﹑《列子》﹐文风雄奇简古。当时雷渊﹑宋九嘉等人皆作古文﹐争相效法。诗句如《雪后》:"玉环晕月蟠长虹﹐飞沙卷土号阴风。"《赤壁风月笛图》:"钲鼓掀天旗脚红﹐老狐胆落武昌东。"想象奇特﹐颇有卢仝﹑李贺之风。

晚年自订其文﹐凡论性理及有关佛老的文章编为"内稿"﹐其余如碑志诗赋等则为"外稿"。其诗收入《中州集》中。
?~1180
金代诗人。字无党﹐号无诤居士。东莱(今山东掖县)人。曾为唐州幕官。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以荐书对策为当时第一﹐次年登进士第﹐授豳王府记室﹐改任太子司经﹐颇受金世宗第二子显宗允恭的亲重。大定二十年"从驾凉陉"﹐因病去世。

刘迎在金代中叶以诗名世。当时由于金﹑宋互相妥协﹐各自偏安。大定年间金朝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刘迎不仅为这一繁荣兴盛时期唱出了"岁熟多同社﹐村闲绝诟租"(《秋郊马上》)一类的颂歌﹐而且揭示了暂时趋于缓和的社会矛盾﹐对民间疾苦寄予关切。如《河防行》﹑《修城行》等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其诗气骨苍劲﹑健朴。元好问在《中州集》中选存其诗达76首之多﹐超过了先后主盟文坛的宇文虚中和蔡松年﹑党怀英﹑赵秉文诸家﹐可见他在当时深受推重。所著诗文词作集《山林长语》﹐金章宗时诏国学刊行﹐今佚。其诗见《中州集》卷三﹐词见《中州乐府》。
刘著(生卒年不详)字鹏南,晚号玉照老人。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政和、宣和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 。入金,历仕州县。年六十馀,始入翰林,充修撰。出守武遂,官终忻州刺史。《金史》无传,事见《中州集》卷二。
1159~1232 中国金代书法家﹑文学家。字周臣﹐号闲闲﹐磁州滏阳(今河北省磁县)人。大定二十五年(1184)进士﹐明昌六年(1195)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兴定元年(1217)拜礼部尚书兼侍读学士﹐同修国史﹐知集贤院事。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赵秉文工诗﹐能画﹐擅长梅花﹑竹石﹐着有《滏水集》。书法初学王庭筠﹐后更变学苏轼。其书法有米芾的风规﹐表现为结字紧劲﹐书势凌厉﹔后来又兼有苏字丰满沉厚和刚劲倔强的书姿。晚年书法功力大进﹐尤以遒劲的草书见长。流传书法作品有《金赵霖昭陵六骏图题赞》﹑《宋朱锐赤壁图题词》等﹐刻本有《书苏轼赤壁赋》等。
吴激(1090~1142)宋、金时期的作家、书画家。字彦高,自号东山散人,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栻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书画,所作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并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
1174~1243 金代文学家。字从之﹐号慵夫﹐入元自称滹南遗老。真定 城(今河北 城)人。早年尽力于学﹐以其舅周昂和古文家刘中为师。章宗承安二年(1197)擢经义进士﹐官鄜州录事﹐历管城﹑门山县令﹐皆有善政。入为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又奉使西夏﹐还授同知泗州军州事﹐留为著作佐郎。哀宗正大间在史院主持史事﹐修《宣宗实录》﹔书成﹐迁平凉府判官﹔不久召为左司谏﹐后转延州刺史﹐入为直学士。金亡北归﹐隐居乡里以终。他颇有政治才能﹐然而由于多年居于闲散的位置上﹐没有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为人滑稽多智﹐而能雅重自持﹐谋事详审。

王若虚是金代的重要学者﹐精于经﹑史﹑文学﹐独步一时。元初文学家李冶在《〈滹南遗老集〉序》中指出:"今百余年﹐鸿生硕儒﹐前后踵相接。考其撰着﹐訇磕彪炳﹐今文古文﹐无代无之﹐唯于议论之学﹐殆为阙如"﹐惟"滹南先生学博而要﹐才大而雅﹐识明而远。所谓虽无文王犹兴者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在学术上的独特地位。其经学﹑史学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成就﹐主要反映在所著《滹南遗老集》中。此书共45卷﹐包括《五经辨惑》2卷﹐《论语辨惑》5卷﹐《孟子辨惑》1卷﹐《史记辨惑》11卷﹐《诸史辨惑》2卷﹐《新唐书辨惑》3卷﹐《君事实辨》2卷﹐《臣事实辨》3卷﹐《议论辨惑》1卷﹐《著述辨惑》1卷﹐《杂辨》1卷﹐《谬误杂辨》1卷﹐《文辨》4卷﹐《诗话》3卷﹐杂文及诗5卷。其学术论著部分﹐辩难驳疑﹐不落窠臼﹐对汉﹑宋儒者解经之附会迂谬以及史书﹑古文句法修辞之疏误纰漏﹐多有批评订正。其《文辨》﹑《诗话》专门论文论诗﹐虽未形成完备的体系﹐却从始到终﹐观点鲜明﹐有不少独到见解。

王若虚的文学理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的。在金代文坛上﹐某些作家竞靡夸多﹑追奇逐险的倾向比较突出。王若虚以理论家的器识和胆略﹐与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论争。在文学和生活关系的看法上﹐王若虚主张写"真"去"伪"﹐反映客观现实﹐以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诗话》上)﹐"文章唯求真是而已"(《文辨》一)。有鉴于此﹐象罗可的咏雪之作"斜侵潘岳鬓﹐横上马良眉"﹐他就直以"假雪"斥之(《诗话》中)。对于主张"无一字无来处"和以"经史雅言﹐晋宋清淡"作为诗文素材的黄庭坚﹐他也进行了批评﹐指出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作诗方法不过是"剽窃之黠者"(《诗话》下)。其实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就是用古语来达意表情﹐不完全同于剽窃。这在苏轼诗里已是铺排古典成语。但王若虚只对苏轼的"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江行唱和集叙》)以及"有为而作"(《凫绎先生文集叙》)等主张﹐推崇备至。对主张"情发于中﹐文形于外"的白居易的诗作﹐则认为"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诗话》上)﹐"妙理宜入人肺肝"(《论诗》)。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王若虚同意周昂的主张:"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诗话》上)﹐"凡文章巧于外而拙于内者﹐可以惊四筵而不可适独坐﹐可以取口称而不可得首肯"(《文辨》四)﹐把思想内容放在突出的地位﹔强调"辞达理顺"(《诗话》下)﹑"浑然天成"(《诗话》中)﹐对于"不求是而求奇"(《诗话》中)﹑"不求当而求新"(《诗话》下)的倾向提出了中肯的批评﹐指出"凡文章须是典实过于浮华﹐平易多于奇险﹐始为知本末"(《文辨》四)。但是﹐形式主义的影响在王若虚身上也偶尔有所流露﹐比如他对司马迁的评价就失之偏颇。他曾说过:"司马迁之法最疏﹐开卷令人不乐"(《文辨》一)﹔又说:"迁虽气质近古﹐以绳准律之﹐殆百孔千疮"。(同前)从而暴露了他的理论的不彻底性。

王若虚的诗文创作亦颇为可观。周昂在评论时人之文的时候曾经指出:"正甫之文可敬﹐从之之文可爱﹐之纯之文可畏也。"(刘祁《归潜志》卷十)其文不事雕琢﹐唯求理当﹔其诗以白居易为法﹐崇尚自然﹐能曲尽情致。其创作实践和理论能保持一致。

所著《滹南遗老集》45卷﹐续1卷﹐有《四部丛刊》影旧钞本﹑《丛书集成》本。《滹南诗话》3卷﹐有《历代诗话续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霍松林等校点本。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金代辽东人(今营口熊岳),米芾之甥。庭筠文名早著,金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历官州县,仕至翰林修撰。文词渊雅,字画精美,《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以幽峭绵渺见长。
王渥(1186-1232)字仲泽 ,太原(今属山西)人 。兴定二年(1218)进士 。调管州司侯 ,不赴。连辟寿州 、商州 、武胜三帅府经历官,在军中凡十年 。正大七年(1230),使南宋议和。宋人重之,有“中州豪士”之目。还入为尚书省掾,充枢密院经历官,权右司郎中。天兴元年(1232)汴京被围,随内族思烈引兵入援 ,自汝州过密县 ,遇蒙古军,殁于阵 。《金史》卷一一附见《内族思烈传》,《金史》卷一二三附见《完颜陈和尚传》。《中州集》卷六载。元好问谓其“博通经史,有文采,善谈论,工书法,妙于琴事 ”(《 中州集》卷六)。词存《水龙吟》一首,见《中州乐府》。
完颜璹(1172-1232)本名寿孙,字仲实,一字子瑜,号樗轩老人。金世宗孙,越王完颜永功长子。“天资雅重,薄于世味”(《中州集》卷五),累封密国公。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攻金者汴梁,围城中以疾卒,年六十一。《金史》卷八五附传永功。璹博学有俊才,喜为诗。平生诗文甚多,自删其诗存三百首,乐府一百首,号《如庵小稿》诗词赖《中州集》以传。周泳先《唐宋金元词钩沉》辑为《如庵小稿》一卷,凡九首 。元好问推为“百年以来 ,宗室中第一流人也”(《中州集》卷五 )。多写随缘忘机、萧散淡泊意绪。况周颐称其“姜史、辛刘两派,兼而有之”(《惠风词话》卷三)
元好问(音取hào,喜爱之意,名与字义同),生活在北方中国金元之际,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宇文虚中(1079~1146),宋朝爱国大臣、诗人。初名黄中,宋徽宗亲改其名为虚中,字叔通,别号龙溪居士。成都广都(今成都双流)人。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进士,官至资政殿大学士,南宋时出使金国被扣,被迫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封河内郡开国公,并被尊为“国师”,后因图谋南奔而被杀。
赵秉文(1159~1232)金代学者、书法家。字周臣,号闲闲居士,晚年称闲闲老人。磁州滏阳(今河北磁县)人。世宗大定二十五年进士,调安塞主簿。历平定州刺史,为政宽简。累拜礼部尚书。哀宗即位,改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历仕五朝,自奉如寒士,未尝一日废书。能诗文,诗歌多写自然景物,又工草书,所著有《闲闲老人滏水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