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元稹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古诗意思 全文翻译 诗意和赏析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作者:元稹 年代:唐代 体裁:七绝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全文翻译

残灯已没有火焰,周围留下模糊不清的影子,这时听说你被贬官九江。
在垂死的重病中,我被这个消息震惊得忽的坐了起来。
暗夜的风雨吹进我窗户,感觉分外寒冷。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注释

  1. 九江:即江州。
  2. 幢幢:灯影昏暗摇曳之状。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一

此诗的中间两句是叙事言情,表现了作者在乍一听到这个不幸消息时的陡然一惊,语言朴实而感情强烈。诗的首尾两句是写景,形象地描绘了周围景物的暗淡凄凉,感情浓郁而深厚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此时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如果只写“情”不写“状”,不是“惊坐起”而是“吃一惊”,那恐怕就神气索然了。而“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按照常规,在“垂死病中惊坐起”这句诗后,大概要来一句实写,表现“惊”的具体内涵。然而作者却偏偏来了个写景的诗句:“暗风吹雨入寒窗”。这样,“惊”的具体内涵就蕴含于景语之中,成为深藏不露、含蓄不尽的了。作者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全都没有说破,全都留给读者去领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这首诗所写的,只是听说好友被贬而陡然一惊的片刻,这无疑是一个“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说,是有千言万语和多种情绪涌上心头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积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写了这个“惊”的片刻而又对“惊”的内蕴不予点破,这就使全诗含蓄蕴藉,情深意浓,诗味隽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后来他在《与元微之书》中说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富有包孕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赏析二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八月 ,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在京城被人刺杀,上疏极请追捕凶手,查清这一事件,陈词激切,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诗人被贬通州,正卧病在床,听到这一消息,心情非常难过,立刻抱病写下了这首诗远寄江州。

起句即事写景:“残灯无焰影幢幢 ”,夜深了,灯残油尽,只剩下昏暗的灯影在摇曳。接着二、三两句叙事、抒情。“此夕闻君谪九江”,在这样凄凉暗淡的深夜,忽然听到好友被谪九江的消息,不禁“垂死病中惊坐起”,“惊坐起”三字,把消息的惊人和闻者的震惊以及当时难受的心情,都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末句以景结情,“暗风吹雨入寒窗”。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听见风雨扑窗的声音。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

这首诗用简练生动的语言 ,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后来在《与元微之书》中说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清沈德潜说此诗“过作苦语而失者”(《说诗眸语》),这样说恐怕是欠妥的。作者与白居易相交至密,友情极深。二人同受权贵打击,被迫离京,左迁外郡,心境都很凄凉,发而为诗,语言悲苦,自是真挚感情的流露,这是很自然的。这一类诗,在二人诗集中还有很多。《唐才子传》说:“微之(元稹)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由此可见,两人的感情深厚,而彼此酬答的诗作亦充满挚情。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评注解析

【注释】: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八月 ,诗人的好友白居易因宰相武元衡在京城被人刺杀,上疏极请追捕凶手,查清这一事件,陈词激切,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当时诗人被贬通州,正卧病在床,听到这一消息,心情非常难过,立刻抱病写下了这首诗远寄江州。

起句即事写景:“残灯无焰影幢幢 ”,夜深了,灯残油尽,只剩下昏暗的灯影在摇曳。接着二、三两句叙事、抒情。“此夕闻君谪九江”,在这样凄凉暗淡的深夜,忽然听到好友被谪九江的消息,不禁“垂死病中惊坐起”,“惊坐起”三字,把消息的惊人和闻者的震惊以及当时难受的心情,都强烈地表达了出来。末句以景结情,“暗风吹雨入寒窗”。夜已很深,诗人惊坐床上,只听见风雨扑窗的声音。凄凉的景色与凄凉的心境融恰为一,情调悲怆。

这首诗用简练生动的语言 ,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写和气氛的烘托,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哀伤不平和凄苦的心情。白居易在江州读诗后,深受感动。后来在《与元微之书》中说 :“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清沈德潜说此诗“过作苦语而失者”(《说诗眸语》),这样说恐怕是欠妥的。作者与白居易相交至密,友情极深。二人同受权贵打击,被迫离京,左迁外郡,心境都很凄凉,发而为诗,语言悲苦,自是真挚感情的流露,这是很自然的。这一类诗,在二人诗集中还有很多。《唐才子传》说:“微之(元稹)与白乐天最密,虽骨肉未至,爱慕之情,可欺金石,千里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由此可见,两人的感情深厚,而彼此酬答的诗作亦充满挚情。

推荐诗词

三友图
裴坟
笠泽
西江月
峡州
长相思
江楼
感梦
对雪
示儿子
缘识
急乐世
道中雨
云根石
伤白鸡
风入松
罗汉石
取蜮
感皇恩
浮名
发舟
鸟鸣涧
醉蓬莱
雨花台
秋夜
苏武慢
夜合花
海棠
春申君
太白岭
病归
小轩
游虎丘
和咏梅
古意
玉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