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

倾杯

作者:柳永 年代:宋代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
色。暮雨乍歇。小[楫戈
]夜泊,宿苇村无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
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
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沈,
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
凝碧。

又题一绝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代 体裁:七绝
貌随年老欲何如,兴遇春牵尚有馀。
遥见人家花便入,不论贵贱与亲疏。

杂曲歌辞·杨柳枝

作者:孙光宪 年代:唐代 体裁:乐府
闾门风暖落花干,飞遍江南雪不寒。
独有晚来临水驿,闲人多凭赤阑干。
有池有榭即蒙蒙,浸润翻成长养功。
恰似有人长点检,着行排立向春风。
根柢虽然傍浊河,无妨终日近笙歌。
骖骖金带谁堪比,还笑黄莺不较多。
万株枯槁怨亡隋,似吊吴台各自垂。
好是淮阴明月里,酒楼横笛不胜吹。

寄青城龙谿奂道人

作者:岑参 年代:唐代 类别:代简
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
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
龙谿盘中峰,上有莲华僧。
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
身同云虚无,心与谿清澄。
诵戒龙每听,赋诗人则称。
杉风吹袈裟,石壁悬孤灯。
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
愿闻开士说,庶以心相应。

送别

作者:李白 年代: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
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和西湖竹枝词

作者:贾策 年代:元代
郎身轻似江上篷,昨日南风今北风。
妾身重似七宝塔,面高峰对北高峰。

初年

作者:陈叔达 年代:唐代 体裁:五古
和风起天路,严气消冰井。
索索枝未柔,厌厌漏犹永。

杂曲歌辞·浪淘沙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代 体裁:乐府
一泊沙来一泊去,一重浪灭一重生。
相搅相淘无歇日,会交山海一时平。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
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借问江湖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

洒泉子

作者:潘阆 年代:宋代 体裁: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

作者:李峤 年代:唐代 体裁:五排
旧宫贤相筑,新苑圣君来。
运改城隍变,年深栋宇摧。
后池无复水,前殿久成灰。
莫辨祈风观,空传承露杯。
宸心千载合,睿律九韵开。
今日联章处,犹疑上柏台。

在荆州重赴岭南

作者:宋之问 年代:唐代 体裁:五绝
梦泽三秋日,苍梧一片云。
还将鹓鹭羽,重入鹧鸪群。

黄雀痴

作者:王维 年代:唐代
〔杂言走笔〕
黄雀痴。
黄雀痴。
谓言青[彀,“鸟”代“弓”]是我儿。
一一口衔食。
养得成毛衣。
到大啁啾解游扬。
各自东西南北飞。
薄暮空巢上。
羁雌独自归。
凤凰九雏亦如此。
慎莫愁思憔悴损容辉。

兵部尚书席上作

作者:杜牧 年代:唐代 体裁:七绝
华堂今日绮筵开,谁唤分司御史来。
偶发狂言惊满坐,三重粉面一时回。

甘草子

作者:柳永 年代:宋代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
言语。

初领郡政衙退登东楼作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代
鳏茕心所念,简牍手自操。
何言符竹贵,未免州县劳。
赖是馀杭郡,台榭绕官曹。
凌晨亲政事,向晚恣游遨。
山冷微有雪,波平未生涛。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直下江最阔,近东楼更高。
烦襟与滞念,一望皆遁逃。

南乡子

作者:冯延巳 年代:唐代 体裁: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悻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

【南吕】四块玉 闲适

作者:关汉卿 年代:元代 体裁:散曲
南亩耕,
东山卧。
世态人情经历多。
闲将往事思量过,
贤的是他,
愚的是我,
争什么!

虞美人

作者:晁端礼 年代:宋代 体裁:
短亭过尽长亭到。未忍过征棹。天涯自是别离身。更折一枝杨柳、赠行人。淮阴堤上残阳里,暮草连空翠。一樽别酒苦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

如梦令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体裁:
自净方能净彼。我自汗流呀气。寄语澡浴人,且共肉身游戏。但洗。但洗。俯为人间一切。

沁园春

作者:吴潜 年代:宋代 体裁:
落雁横空,乱鸦投树,孤村暮烟。有渔翁拖网,牧儿戴笠,行从水畔,唱过山前。云阁还垂,雨低欲堕,何处行人唤渡船。萧萧处,更柴门草店,竹外松边。凄然。倚马停鞭。叹客袂征衫岁月迁。既不缘富贵,功名系绊,非因妻子,田宅萦牵。只有寸心,难忘斯世,磊块轮囷知者天。愁无奈,且三杯浊酒,一枕酣眠。

浣溪沙

作者:锺将之 年代:宋代 体裁:
苹老秋深水落痕。桂花微弄雨花轻。癯仙也解醉红裙。太白麴君愁满饮,小鸿眉黛爱低颦。尊前一洗眼花昏。

念奴娇

作者:曹勋 年代:宋代 体裁:
禁烟过也,正东风浓拂,来禽奇绝。翠叶修条千万点,轻染微红香雪。霁景烘云,暖梢吹绽,浩荡春容阔。棠阴已静,此花标韵终别。犹记宝帖开缄,如何春李,与佳名齐列。秀实甘芳莫待看,叶底匀圆堪折。且赏琼苞,繁英插鬓,淡伫留风月。宜将图画,有时凝想重阅。

西江月

作者:李处全 年代:宋代 体裁:
窗户风薰端午,楼台月满中秋。阴晴寒暑总无忧。几事不如重九。落帽何羞种种,看山都付悠悠。黄花已作醉乡游。梦觉黄花在手。

天柱隐所重答江州应物

作者:畅当 年代:唐代 体裁:五古
寂寞一怅望,秋风山景清。
此中惟草色,翻意见人行。
荒径饶松子,深萝绝鸟声。
阳崖全带日,宽嶂偶通耕。
拙昧难容世,贫寒别有情。
烦君琼玖赠,幽懒百无成。

度清霄

作者:张继先 年代:宋代 体裁:
独自行兮独自坐。独自歌兮独自和。日日街头走一过。我不识吾谁识我。人间旦暮自四时。玄中消息不推移。觌面相呈知不知。知时自唱罗罗哩。

孤雁儿/御街行

作者:程垓 年代:宋代 体裁:
在家不觉穷冬好。向客里、方知道。故园梅花正开时,记得清尊频倒。高烧红蜡,暖熏罗幌,一任花枝恼。如今客里伤怀抱。忍双鬓、随花老。小窗独自对黄昏,只有月华飞到。假饶真个,雁书频寄,何似归来早。

菩萨蛮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代 体裁:
红牙签上群仙格。翠罗盖底倾城色。和雨泪阑干。沈香亭北看。东风休放去。怕有流莺诉。试问赏花人。晓妆匀未匀。

浪淘沙

作者:李莱老 年代:宋代 体裁:
榆火换新烟。翠柳朱檐。东风吹得落花颠。帘影翠梭悬绣带,人倚秋千。犹忆十年前。西子湖边。斜阳吹入画楼船。归醉夜堂歌舞月,拼却春眠。

缑氏拜陵回道中呈李舍人少尹

作者:窦牟 年代:唐代 体裁:五律
忽忝诸卿位,仍陪长者车。
礼容皆若旧,名籍自凭虚。
上路花偏早,空山云甚馀。
却愁新咏发,酬和不相如。

减字浣溪沙/浣溪沙

作者:贺铸 年代:宋代 体裁:
梦想西池辇路边。玉鞍娇马小辎軿。春风十里斗婵娟。临水登山漂泊地,落花中酒寂寥天。个般情味已三年。

丑奴儿/采桑子 近来愁似天来大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代 体裁: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

作者:窦牟 年代:唐代
有事郊坛毕,无私日月临。
岁华春更早,天瑞雪犹深。
玉辇回时令,金门降德音。
翰飞鸳别侣,丛植桂为林。
粉泽资鸿笔,薰和本素琴。
礼成戎器下,恩彻鬼方沈。
麟爵来称纪,官师退绝箴。
道风黄阁静,祥景紫垣阴。
寿酒朝时献,农书夜直寻。
国香煴翠幄,庭燎赩红衾。
汉魏文章盛,尧汤雨露霃。
密辞投水石,精义出沙金。
……

浣溪沙

作者:陈亮 年代:宋代 体裁:
爽气朝来卒未阑。可能着我屋千间。不须拄笏望西山。柳外霎时征马骏,沙头尽日白鸥闲。称心容易足君欢。

满庭芳

作者:晁端礼 年代:宋代 体裁:
北渚澄兰,南山凝翠,望中浑似仙乡。万家烟霭,朱户锁垂杨。好是飞泉漱玉,回环遍、小曲深坊。西风里,芙蕖带雨,飘散满城香。微凉。湖上好,桥虹倒影,月练飞光。命玳簪促席,云鬓分行。谁似风流太守,端解道、春草池塘。须留恋,神京纵好,此地也难忘。

满庭芳

作者:黄庭坚 年代:宋代 体裁:
风力驱寒,云容呈瑞,晓来到处花飞。遍装琼树,春意到南枝。便是渔蓑旧画,纶竿重、横玉低垂。今宵里,香闺邃馆,幽赏事偏宜。风流,金马客,歌鬟醉拥,乌帽斜敧。问人间何处,鹏运天池。且共周郎按曲,音微误、首已先回。同心事,丹山路稳,长伴彩鸾归。

鹧鸪天

作者:夏竦 年代:宋代 体裁: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鹧鸪天

作者:赵长卿 年代:宋代 体裁:
落魄东吴二十春。风流诗句得清新。今年却恨花星照,再见温卿与远真。分楚佩,染巫云。赤绳结得短花茵。若非京口初相识,安得毗陵作故人。

鹧鸪天

作者:辛弃疾 年代:宋代 体裁:
一片归心拟乱云。春来谙尽恶黄昏。不堪向晚檐前雨,又待今宵滴梦魂。炉烬冷,鼎香氛。酒寒谁遣为重温。何人柳外横双笛,客耳那堪不忍闻。

沁园春

作者:刘过 年代:宋代 体裁:
万里湖南,江山历历,皆吾旧游。看飞凫仙子,张帆直上,周郎赤壁,鹦鹉汀洲。吸尽西江,醉中横笛,人在岳阳楼上头。波涛静,泛洞庭青草,重整兰舟。长沙会府风流。有万户娉婷帘玉钩。恨楚城春晚,岸花墙燕,还将客送,不与人留。且唤阳城,更招元结,摩抚之馀歌咏休。心期处,算世间真有,骑鹤扬州。

生查子

作者:洪适 年代:宋代 体裁:
贪看端木花,难办销金帐。庭下舞琼瑶,飞到须眉上。衰病不禁寒,对景频惆怅。梦寐到凌风,倚著青藜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