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全文翻译
夕阳越过了西边的山岭,千山万壑忽然昏暗静寂。
月照松林更觉夜晚清凉,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
山中砍柴人差不多走尽,烟霭中鸟儿刚归巢安息。
丁大约定今晚来寺住宿,独自抚琴站在山路等你。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注释
- 业师:法名业的僧人。一作“来公”。山房:僧人居所。期:一作“待”。
- 度:过、落。
- 壑:山谷。倏:一下子。
- 满清听:满耳都是清脆的响声。
- 樵人:砍柴的人。
- 烟:炊烟和雾霭。一作“磴”。
- 之:此。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宿来:一作“未来”。
- 孤琴:一作“孤宿”,或作“携琴”。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评注解析
【简析】:
孟浩然的诗,其特点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挟异”。这首诗写极平凡的事,但却挥洒自如,诗中有画,盛富美感。
① 烟:一作“磴”。
② 孤琴:或作“孤宿”、“携琴”。
【注解】:
1、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2、之子:这个人。
3、宿:隔夜。
【韵译】:
夕阳徐徐落入西边山岭,
千山万壑忽然昏昏暝暝。
松间明月增添夜的凉意,
风中泉声听来别有情味。
打柴的樵夫们将要归尽,
暮烟中的鸟儿刚刚栖定。
期望你能如约来此住宿,
我独抱琴等在萝蔓路径。
【评析】:
??诗写在山间夜宿,期待友人不至。诗的前六句,尽写夜色;夕阳西下,万壑蒙
烟,凉生松月,清听风泉,樵人归尽,暮鸟栖定。后两句写期待故人来宿而未至,于
是抱琴等待。不心焦,不抱怨,足见诗人风度。境致清新幽静,语言委婉含蓄。“松
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亦是佳品。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AT THE MOUNTAIN-LODGE OF THE BUDDHIST PRIEST YE
WAITING IN VAIN FOR MY FRIEND DING
Now that the sun has set beyond the western range,
Valley after valley is shadowy and dim....
And now through pine-trees come the moon and the chill of evening,
And my ears feel pure with the sound of wind and water
Nearly all the woodsmen have reached home,
Birds have settled on their perches in the quiet mist....
And still -- because you promised -- I am waiting for you, waiting,
Playing lute under a wayside v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