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古诗意思 全文翻译 诗意和赏析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作者:韦应物 年代:唐代 体裁:五古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全文翻译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注释

  1. 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
  2. 去:离开。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3. 泛泛:行船漂浮。
  4. 归棹:指从扬子津出发乘船北归洛阳。
  5. 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广陵:江苏扬州的古称。在唐代,由扬州经运河可以直达洛阳。
  6. 此:此处。为别:作别。
  7. 还:再。
  8. 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这里指处境的顺逆。安得住:怎能停得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赏析一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赏析二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

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乳交融,似蛛网交织,牵人心绪,动人心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评注解析

【注释】:
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校书:官名。唐代的校书郎,掌管校书籍。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

【简析】:
这首诗由送友启程到舟行江上,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诗人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注解】:
1、亲爱:指好友。
2、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3、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韵译】: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
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
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
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
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评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
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
难以自主。
??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乳交融,似
蛛网交织,牵人心绪,动人心弦。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SETTING SAIL ON THE YANGZI
TO SECRETARY YUAN

Wistful, away from my friends and kin,
Through mist and fog I float and float
With the sail that bears me toward Loyang.
In Yangzhou trees linger bell-notes of evening,
Marking the day and the place of our parting....
When shall we meet again and where?
...Destiny is a boat on the waves,
Borne to and fro, beyond our will.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所以诗人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这首诗是以“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著名的。为什么这十个字能脍炙人口呢?

  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然而,假如我们追问一下:“残钟广陵树“五个字,只不过写了远树和钟声,何以便产生这样的感情效果?因为光看这五个字,不能肯定说表示了什么感情,更不用说是愁情了。而它之能够表现出这种特殊的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试看开头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就已透出惜别好友之情。接以“归棹洛阳人”(自己不能不走),再跌出“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便如晚霞受到夕阳的照射,特别染上一层离情别绪的特殊颜色。这就比许多难舍难分的径情直述,还要耐人体味了。

  下面,“今朝此为别”四句,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要么就给水带走,要么就在风里打旋,是不由你停下来的。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

  表面平淡,内蕴深厚,韦应物就是擅长运用这种艺术手法。

  (刘逸生)

推荐诗词

喜欢吟
初晴
许希
踪迹
汉宫春
金石台
天津桥
菊泉
偈三首
归雁亭
牡丹
满江红
臂鹰诗
带马行
五位
浣溪沙
颂古
齐天乐
东关
策杖
清秀山
蝶恋花
春日
锁江亭
老梅
赠丁和
江城子
鸡冠花
石屋洞
赠蛮僧
柳梢青
月岩
送僧
古树